近百年建筑重焕生机
90余年风雨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完成全面修缮,解决困扰纪念堂多年的屋面漏水问题,保障文物建筑安全。
<p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"><img src="https://cmsimg.peopledigital.com.cn/2024/11/04/67b94159-5729-44c9-b895-bf25da2f97c6.jpg" alt="广州中山纪念堂修缮完成1.jpg"></p>
<p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; text-indent: 0em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楷体, 楷体_GB2312, SimKai;">工人在给广州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八角亭屋面铺瓦。</span>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"><img src="https://cmsimg.peopledigital.com.cn/2024/11/04/aac30bb1-1393-489c-9354-1f01913df027.jpg" alt="广州中山纪念堂修缮完成2.jpg"></p>
<p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; text-indent: 0em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楷体, 楷体_GB2312, SimKai;">修缮完成的广州中山纪念堂。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span></p>
<p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; text-indent: 0em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楷体, 楷体_GB2312, SimKai;">本文配图由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提供</span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日前,广州中山纪念堂完成了历时372天的屋面修缮工程。这是近25年以来,该纪念堂经历的最大规模的修缮。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strong>去年7月启动修缮</strong>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广州中山纪念堂坐落于越秀山南麓,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会堂式建筑,于1928年兴建,1931年建成,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入选中国首批20世纪建筑遗产。然而,随着岁月流逝,历经90余年风雨的纪念堂也面临一些需要修缮的问题。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“漏水问题是纪念堂面临的主要安全隐患。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,漏水情况就开始出现,最近几年间越发严重。此次屋面修缮前,纪念堂共出现漏水点200余个。”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园容绿化部部长饶淼森介绍,漏水不仅影响屋面的结构安全性,还威胁到纪念堂内的灯光、空调、音响等设备的用电安全,已经达到必须修缮的程度。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饶淼森介绍,近年,纪念堂以保养维护为主,同时进行过几次小规模修缮,针对屋面局部开展换瓦及补漏工作,但这些局部修缮只是对部分漏水点进行修补,没有全面地揭瓦换瓦、处理防水涂层,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屋顶漏水问题。对此,纪念堂在申请立项修缮工程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通过后,2023年7月启动修缮。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“本次修缮是对纪念堂屋面及其附属结构的全面修缮。一是对纪念堂主体建筑屋面进行揭瓦大修,重做防水层;二是对主体建筑屋面排水系统检修及维护,总长度约800米;三是对屋面紫铜天沟、飘檐、檐口椽子等进行修补。”饶淼森说,修缮旨在解决困扰纪念堂多年的屋面漏水问题,保障文物建筑安全。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strong>“研究性修缮”</strong>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纪念堂修缮难在哪?饶淼森介绍,作为国保级文物建筑,纪念堂不能在修缮方案设计阶段就大面积揭瓦面勘察,无法在开工之前就制定出精确施工方案,而是需要在开工后进行详细的二次勘察,才能确定最终修缮方案。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这种“边施工、边勘察、边试验”的修缮工程也叫作“研究性修缮”,饶淼森说,“项目开工后,我们组织设计、施工、监理单位对纪念堂的屋面结构、屋面防水层和漏水位置进行详细勘察研究,根据原状防水工艺,对不同防水材料在屋面板上的粘结力、耐候性和防水效果进行多次试验研究,最终确定出最合适的修缮方案。这是强调修缮工程的科学性、严谨性,强调对文物的尊重,将保护工程视为一种研究过程的体现。”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如何找到合适的防水材料?饶淼森介绍,各单位专家对每种防水材料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试验。首先将防水材料涂在屋面板上,通过拉拔试验,检测防水材料与屋面板之间的粘结力。第二步是检测耐候性,由于广东地区经常出现高温和降雨交替的天气,需要保证防水材料在冷热交替的情况下,依然能够保留原有性能。最后是将不同的防水材料按施工工序涂到屋面板上,掌握它们之间的粘合效果。在三项试验通过后,这些防水材料还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“模拟雨天”实验,通过实验的材料才能纳入候选名单。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经过90多天反复试验,20多次的严密计算,修缮团队最终从20余种防水材料中选取6种应用到修缮工程中。“经过多次论证,我们决定将刚性防水材料和柔性防水材料结合起来,在屋面板上开展施工。”饶淼森说。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除了选取合适的新型防水材料,修缮团队还采取了架空板瓦、叠瓦10厘米等传统岭南铺瓦工艺,采用锤灰、草筋灰、桐油灰等传统材料进行铺瓦,落实文物建筑“按原状修复”的原则,力求还原纪念堂原貌。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strong>“修缮不打烊”</strong>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中山纪念堂平日里发挥着纪念、旅游、会议和演出功能。为了不影响游客和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,修缮团队决定在修缮工作中贯穿“修缮不打烊”的理念,在兼顾施工安全与施工进度的同时,确保纪念堂主体建筑正常向市民游客开放。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“纪念堂施工期间采取了最高标准的安全围蔽措施,对绿色施工、文明施工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。”饶淼森说,“我们搭建了外挂冲孔板形式的全包围综合钢脚手架,水平单边长度超过60米、高度超过30米,还在施工区域搭设了防坠棚,在主体建筑各出入口设置了安全通道,既落实好安全文明施工的原则,又严格控制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、粉尘,把对游客和观众的影响降到最低。”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除了保障游客和市民的安全,修缮团队还努力做好科普宣传工作,让更多人了解纪念堂的历史和此次修缮的前因后果。为此,修缮团队设计了科普漫画,纪念堂的拟人形象“念念、堂堂”回答游客和市民关切的问题。饶淼森说,大家看完科普漫画后都放下心来,继续参观和观演活动,不少游客和市民还主动表示,愿意支持配合纪念堂修缮和保护的相关工作。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修缮施工期间,纪念堂主体建筑共接待游客107万人次,举办文艺演出158场次,无任何事故发生。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strong>加强保护监测</strong>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为期一年多的修缮工作告一段落,但对纪念堂的监测和保护工作还在持续开展。饶淼森介绍,纪念堂除了常规的人工定期检查外,还于近年引入了科技保护手段,着手建设起一套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监测体系,包含文物建筑结构动态变形监测系统、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系统及白蚁病害监测系统等。<br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left;"></p>
<p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 text-align: justify;">据介绍,未来,相关团队还将引入对建筑沉降、振动、内力变化、地下水位情况及环境影响等因素的监测,让监测体系持续完善,从而系统掌握文物建筑结构安全情况和变化规律,便于实时分析和排查文物安全隐患,变“被动应对问题”为“主动发现问题”,为纪念堂的保护、管理和研究工作提供方便。</p>